由于顯示卡處理的都是數字信息,因此在把幀緩存數據傳給顯示器之前必須先經過RAMDEC——數模轉換器,把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在傳送出去,而在這個過程中就產生了信號的失真。
模擬信號產生之后,就要經由VGA電纜線(又一個信號失真源)傳給顯示器。如果你的顯示器是數字設備(比如說液晶顯示器等)而不是傳統的CRT顯示器,那么失真會更加嚴重——因為模擬信號還要再一次被轉換為數字信號。既然這樣,何必繞彎子呢?這樣我們就引入了DVI接口這個概念。
什么是DVI?
有的人對DVI的理解還停留在“我顯卡上面那個從來沒用過的白色接口”的水平。其實DVI是一個很重要的接口標準——這個標準由數字顯示工作組(DDWG)制定,其中的成員也包括大名鼎鼎的Intel和Silicon Image。
正像剛剛分析的,我們沒有必要把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再轉回去,而DDWG小組就致力于通過DVI把這一理論轉化為現實。
目前DVI系統的規格已經比較成熟了:顯卡產生的數字信號(包括控制信息和數據信息)由發送器按照TMDS協議編碼后通過TMDS通道(至少要包含4條數據線:RGB三種信號和時鐘信號)發送給接收器,經過解碼送給數字顯示設備。由于TMDS協議本身就是Silicon Image制定的算法,因此Silicon Image制造的發送器和接收器自然是最佳選擇。
DVI 1.0標準的原理圖
根據DVI標準,一條TMDS通道可以達到165MHz的工作頻率和10-bit接口,也就是可以提供1.65Gbps的帶寬,這足以應付1920*1080/60Hz的顯示要求。另外,為了擴充兼容性,DVI還可以使用第二條TMDS通道(就像原理圖中一樣),不過其工作頻率必須與另一條同步——比如說我們需要2Gbps的帶寬,那么兩條通道都要工作于100MHz上面(100MHz*2*10-bits)。
正是由于有了這么高的帶寬優勢,DVI逐漸成為了業界最具前途的規范。
DVI-I與DVI-D
DVI還有一個功能上面的優勢(盡管不太常用),那就是同一個接口可以支持數字、模擬兩種信號:
在圖中大家可以看到3*8共24個針腳,是用來組建我們剛剛提到的TMDS通道用的。而右邊的十字加上四個點實際上有5個針腳,可以傳輸模擬視頻信號。顯然,DVI接口對VGA構成了極大的威脅——DVI也可以兼容模擬顯示器。
這樣一來,DVI接口就可以被分為只包含24針數字接口的DVI-D,以及上面的數字、模擬兼顧的DVI-I。至于只有模擬接口的DVI-A,至今官方還沒有發布此標準。而現在顯卡使用廣泛的還是DVI-I接口。
怎樣解決分辨率縮放問題?
眾所周知,作為數字顯示設備主力軍的液晶顯示器,有一個天生的特點:分辨率是“固定”的——屏幕上就那么多個象素點,因此最佳分辨率只有一個。
因此想讓液晶上更高分辨率是不可能的,而降低分辨率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。比如說蘋果的22寸顯示器最佳分辨率是1600*1024,但如果我們用它來玩游戲就必須把分辨率設置成1024*768或者1280*1024。這樣做的問題是:怎樣把畫面“擴展”到整個屏幕上面。
在DVI出現以前,分辨率的縮放問題一直困擾著顯示器生產廠,而現在DVI把這一工作“攬”到了自己頭上:只要產品符合DVI規范,生產廠家就不必為余下的事情操心了,DVI可以搞定一切。